2020—2021北京高三上学期期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0—2021学年海淀高三期中记叙文《与你重逢》范文解析
2020—2021北京高三上学期期中古诗、古文、散文、名著汇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等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文创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呢?
文创产品研发的重心应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而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膏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①_______,而且②_______。比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发挥创意,表现人与自然、物候之间的联系;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中华文化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目常生活里。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缺乏创意。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置于角落,任其蒙尘。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笺、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的如古器复刻,新颖的有数码周边;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断的广阔天地。为此,设计者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内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以“追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创造,优化文创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情感体验,赋予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取材于殷波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北京故宫有180多万件(套)藏品,但并不是所有藏品都能成为文创构思的源泉。选取哪些文物作为文创素材,要考虑其主题是否喜闻乐见,色彩构图是否便于呈现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藏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例如《清明上河图》,其本身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传播力。文创只要主题鲜明,实用性强,就会备受欢迎。但更多藏品,需要文创研发人员发现,挖掘它们的美和价值,才能渐渐成为拥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和强变现能力的文化品牌。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海错图》,是康熙年间福建民间画师描绘的海洋生物图册。此图册并非艺术史名作,也不是国家一级文物,不属于博物馆绘画体系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但从文创角度考虑,这份图册就很有意思。首先,它是少见的清代宫廷收藏的博物馆资料,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其次,它对海洋生物的描绘在写实中有很多浪漫想象的色彩,与《山海经》一类的古文献及民间传说密切相关,可以和文学以及神话故事联系起来。再有,书中很多海洋生物的面貌神情可爱讨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萌萌哒”,图像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故宫文创团队认为《海错图》拥有不错的开发能力,于是开始持之以恒地研发和推广。先在故宫和腾讯合作的大赛中,将《海错图》作为QQ表情包比赛的素材进行宣传,请知名博主介绍里面的海洋生物;同时,文创团队着手做“海错”主题的各类文创,包括小家电、装饰画、家居用品等,为了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又举办了关于“海错”主题文创设计方案的线上投票活动,让故宫粉丝来决定产品最终的呈现方式。除此之外,故宫还和招商局合作,将海错“元素”变成多媒体数字海洋科普教育展,在全国巡展;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面向少儿的《故宫里的博物学》,该书成为了畅销书。经过系列研发和推广,“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
文创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品牌感染力,既能传播文化内容,又能通过大众对文化内容的认同促进产品消费。一个不被大众了解的博物馆藏品,很难为产品带来文化和经济附加值。集中力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是博物馆文创的首要任务。
(取材于刘辉的相关文章)
6.请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分别填写一个10字以内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7.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重视。
B.文创产业持续发展使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开始热销。
C.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能够促进文创研发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
D.要使文创产品拥有生命力,设计者应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8.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因素的一项是( )
A.《海错图》的素材内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B.《海错图》的写实手法符合当下审美追求。
C.文创团队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设计研发。
D.联合各方力量开展了多渠道的推广工作。
9.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谈及互联网带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
B.两则材料都认为文创产品可作为礼品用于馈赠。
C.两则材料都提倡让消费者参与文创设计与研发。
D.两则材料都强调文创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点。
10.北京故宫博物馆研发了一款名为“正大光明”的手机充电器,这款文创产品的设计广受好评。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其广受好评的原因。
(链接材料)
北京故宫文创团队从众多匾额中,精心挑选了乾清宫殿堂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发掘它与手机充电器的诸多联系,实现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2020·北京四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因素都可能对识别结果产生干扰。一方面,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对生物识别的准确性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也可能干扰生物识别的准确性,像整容、受伤、年龄变化,乃至佩戴隐形眼镜等事件都可能会对生物识别的结果产生影响。
(取材于陈永伟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到刑事侦查、监控系统、安全支付等领域。
要实现人脸识别,大致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动态识别。
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
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存储,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识别。主要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他们都是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能够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
动态人脸识别不需要停驻等待,只要你出现在一定识别范围内,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立,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识别,也就是说,人以自然的形态走过去,摄像头会进行信息的抓拍和采集,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动态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难,主要是现实场景中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可以考虑在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结合、多人脸特征融合、多分类器融合、人脸之间的相似性、3D人脸模型等方向,上进行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取材于秦程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场疫情,从多个维度改变了社会生活。在很多地方,原有的指纹、门禁卡设备被取消,人脸识别成为居民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不”。在劳东燕看来,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她说。
与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话时,对方的主要论据是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劳东燕对此难以认同。在她看来,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各种便利。更何况,打击犯罪只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无法构成强制居民刷脸的理由。今年4月,《光明日报》曾刊发评论文章,点评江苏省常州市部分社区强制居民“刷脸进小区”的争议事件。文章称,争议的导火线,或许正是对门禁系统的强制推行触碰了信息被采.集者的敏感神经,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加剧了被采集者的安全焦虑。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从2018年7月开始,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相应的“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2019 年,又有“00后”男孩绕过了厦门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人脸数据具有不可更换性,因为我们无法换脸。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劳东燕说。
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的规制。目前的个人信息收集以同意机制为基础,如果作为数据主体的个人表示同意,接下来的数据收集、使用、处理就交给了企业和政府,数据主体难以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控制。法律的滞后性总是存在。但在人脸识别领域,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
(取材于《南方都市报》的相关文章)
1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公彦对“下手书”的注释,能够表明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指纹识别的人。
B.郑玄对“下手书”的表述,证明早在周朝就已经发现指纹的性质并开始应用。
C.指纹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比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等更早开始使用。
D.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生物密钥,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密码。
1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刑事侦查等重要领域。
B.人脸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拍照,也可以通过摄像,目的是获取采集对象的静态图像。
C.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经过简单存储,就能通过与人脸进行比对,达到有效识别。
D.动态人脸识别指人进入识别范围,摄像头进行信息抓拍采集,系统自动进行识别。
13.根据材料二,对“图像分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模块之一。
B.图像分割是否成功,要看分割后的各块图像是否具有鲜明的无交叠的特征属性。
C.好的图像分割系统可以确保对不同的图像内容分割时块区域选择不会发生变化。
D.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是图像分割最基本的两个技术环节。
1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区中原有的指纹、门禁卡等设备不被取消,疫情在社区中的传播会更加严重。
B.对于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这一观点,劳东燕看法不同。
C.《光明日报》4月的评论文章表明对“刷脸进小区”的争议已经引发人们的关注。
D.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的内容反映出针对人脸识别的漏洞的违法行为不是个案。
15.目前还不适合推广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的验证方式,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2020·北京丰台·高三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
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这颗星球有着无限xiá xiǎng。
从地球上仰望星空,火星仿佛是夜空里的一簇火光,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
火星上也有四季更替,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23个月,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365天,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687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水春说,如果在火星上过日子的话,每天的昼夜长短跟地球上差不多,火星的一天是24小时39分35秒,比地球长了近40分钟。
迄今为止,火星探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时间跨度为1960-1970年,这一阶段国际深空探测刚刚起步,相关国家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时间跨度为1970-1990年。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第三阶段则是探寻火星生命迹象,从1990年至今,火星探测活动的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和xúnshì探测,其间发射过“火星快车”“勇气号”等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
(取材于央广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
“天问”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中国航天局为何会把行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道理其实很简单,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
《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其中许多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以后,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2000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取材于搜狐网的相关文章)
16.下列文中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暇想 着陆(zhuó) 巡视 潜移默化(qiǎn)
B.暇想 着陆(zháo) 寻视 潜移默化(qiǎn)
C.遐想 着陆(zhuó) 巡视 潜移默化(qián)
D.遐想 着陆(zháo) 寻视 潜移默化(qián)
17.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月”“列星”的问题,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
B.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星最早的中文名叫“荧惑”
C.火星和地球相似,在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换,只不过火星的一个月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
D.火星上存在着诸多奥秘,经过人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18.下列有关《天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B.《天问》和《国殇》均为屈原的作品,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C.《天问》的作者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后,忧思难解,呼号叹息。
D.《天问》是楚人将墙壁上屈原抒发内心愤懑的文字收集起来整理而成的。
19.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B.若地球气候发生巨变,生物受到威胁,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C.“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
D.屈原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20.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天问”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0·北京朝阳·)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均超过200公斤。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在粮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那么,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食物浪费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杜绝浪费,亟需有效引导。
餐饮是资源型消费,必须重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杠杆,必须创新路径形成高效治理机制。具体来说,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莱,点莱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要适度减少对供应自助餐企业的经营许可,减少餐饮企业使用“无限量供应"模式,加强对自助餐门店食物浪费的监管。
从餐饮消费的角度看,一是塑造健康、理性的餐饮消费理念,从节约意识的树立、节约美德的养成入手,在全社会长期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舆论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粮食安全、节约美德的主题教育。二是建立对消费者的餐饮浪费罚金制,例如规定食物浪费率超过一定比例,结账时菜价也上浮一定比例。三是严查严控公费餐饮浪费,实行趣戒机制,遏制公款消费的餐饮浪费现象。
(取材于李洁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粮稳天下安。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增进民生福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这些年,我国耕地持续减少,从1996年到2012年减少了近1.3亿亩。耕地数量减少,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如果耕地守不住,都非农化了,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就没有了赖以吃饭的家底。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从政策上扶持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粮食安全所涉及的农产品多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其实肉、蛋、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以及大豆、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包括在内,要避免这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如大等,已扩大种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玉米等种植过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调减,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旦出现有钱也买不来粮的情况,就要陷入被动。
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国外的粮食资源和市场,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让百姓端稳手中的饭碗,就必须要抓好粮食安全,使社会之基更稳更牢。
(取材于韩长赋、刘慧的相关文章)
2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B.我国的粮食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C.我国能够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D.食物损耗是指“舌尖上的浪费”,目前仍然普遍存在。
2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餐饮浪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球餐饮浪费是造成地表水、人力、物流成本等损耗的根本原因。
B.“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调节供需矛盾。
C.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D.塑造健康餐饮消费理念可以从树立节约意识和养成节约美德人手。
2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现象。
B.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C.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和社会地位,对农村的发展很重要。
D.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能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
2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根本要素。
B.非农业化占地造成耕地数量减少。
C.粮食安全包括畜牧业农产品安全。
D.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的粮食。
25.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采取哪些策略?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0·北京顺义·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英国《自然》网站近日报道,涵盖数千本期刊摘要与参考文献的大型科学数据库Scopus,提供的热度最高的关键词“癌症”“区块链”和“大数据”都进入了2018年科学家检索频率最高的词汇榜单。
而谷歌新闻实验室也为《自然》统计了全球搜索热度最高的科学词汇,2018年搜索频率最高的5大科学词汇都是简单的常数和公式,譬如光速、圆的面积等。
科学数据库Scopus同时提供了2017年和2018年的词汇检索数据。按照Scopus词汇检索排名,连续两年位居榜首的都是同一个词——“癌症”。而2017年还没有入榜,2018年新出现的词,则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出科研界人员日益上升的关注点,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这两个词2018年进入了前20名。此外,“人工智能”(AI)的排名也从2017年的第13位,上升至2018年第4位。
另一个排名上升的是“大数据”一词,从之前的第6位跃居第三。对此迪霍尔表示,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数据”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区块链是用来记录数字交易的数字化分布式账本,随着这一技术风靡全球,“区块链”一词的热度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7年榜单第19位跃升至2018年第2位。对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政策研究员吉荣·弗拉纳甘认为,这一现象或许意味着,科研人员开始希望能将区块链应用到工作中。而迪霍尔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即研究人员只是单纯地想要知道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区块链)这个词非常火,但几乎没人能说清楚什么是区块链。”这也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这些词汇或许还透露出一些周期性信息。弗拉纳甘表示,新技术最开始发展迅速,人们也激情澎湃,但总会慢慢趋向平静。
(取材于张梦然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类突破了地理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地球村”的理想,并正在向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快速前进。现实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正在被虚拟空间所替代。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年来形成的生活轨迹与行为习惯,成为存活在全新时空环境中的“新人类”。科学与技术不断突破,激发着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区块链无疑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项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运用载体,是最先由一个名叫中本聪的人提出的,随后便发展成为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即作为所有交易的公共账簿的面目出现在网络上。近10年来,区块链概念不断发酵,在媒体传播与商业行为的运作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在生产、管理、文娱、金融、能源、教育、医疗健康、知识产权等不同领域不断衍化翻新,似乎“不谈区块链就有落伍掉队”之感。目前,区块链已由“数字货币应用1.0”,进化为“可编程智能合约2.0”,并向3.0版迅速发展,出现了区块链自洽组织、区块链自洽公司等,进入了“区块链大社会”阶段。
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记录交易或任何数字交互的方式,具有安全、透明、抗中断、可审核和高效的特点,得到网络时代人们的认可,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据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的跨国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调查显示,2016年区块链在经济领域获得了13.5%的使用率。运用方面也有一些新突破,如一些具有监管权的音乐机构,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测试模型,用来征收版税和世界范围内的版权管理;酒店经营者开发住宿区块链,建立共享酒店平台,把酒店与客户利益绑定,解决了空置率难题,让客户分享酒店发展红利。
专家认为,区块链是网络时代服务业的一个升级,有着明显的互联网特征:如去中心化的特征,实现了区块之间的链接,明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信用诚信体系的完善,点对点服务更加有效直接,可以获得服务者认同。当然,人们对于区块链未来走向的认识也不是很统一,甚至还存在着误区:如绝对地认同区块链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过度强调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保密性,忽视金融领域的风险性等。这都影响了人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正确判断,产生了一些盲目性缺乏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
(取材于季良刚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全民阅读的推广使民众重拾读书的意义,阅读热情一时高涨,但能否长期坚持,阅读效果无法追溯。相比传统出版没有用户数据,一本书卖出去后,无法追溯阅读对象、阅读时间、阅读效果的粗放型状态,应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去中心化平台,将民众的数字阅读频率、阅读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的数据结构,通过应用加密算法、时间戳、树形结构、共识机制和奖励机制,可根据阅读量的多少换算成相应积分,根据积分多少给予奖励,激发读者阅读积极性,实现持续阅读、终生阅读。
《2007年全民阅读报告》显示,青年受访者比较偏好电子书阅读,青年读者成为电子书阅读主力军,同样的,青年也愿意为电子阅读付费,目前大众出版和数字出版结合的最好的是网络文学。“连载阅读平台”作为全球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革新网络文学的全新原创文学平台,其首个目标是从网络文学领域切入,用区块链重新定义网络文学生态,以此为基础,逐步拓展到漫画、网剧等网络原创内容领域。
对于全民参与度低的问题,“连载阅读平台”以READ为Token,利用智能挖掘算法,根据创作者创作状况(如更新稳定性、等级等)以及读者的评价(打赏,投票,点赞,点踩,签到,评分等)来智能分配READ,激励创作者和阅读者共同参与社区的建设,整个过程有创作者的创作行为、粉丝的投票等非平台因素决定,规定公开、透明。区块链上时间戳能够证明版权归属,一旦上线,无法篡改,由此解决以往原创内容领域版权不在作者手里、作者的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平台的抽成比例大、读者阅读成本高、以及推荐制度、结算制度、销售明细等不够透明等问题,同时亦可直接在线上完成相关版权交易。
目前,区块链作为新的技术正在质疑和争议中逐步更新,全球各大企业纷纷进军区块链项目,关心数字阅读的先行者也开始尝试将区块链技术与数字阅读相结合,为数字阅读带来不一样的改变。虽然区块链技术尚处初级阶段,许多项目多处于概念阶段,应用场景有待挖掘,但也许与其技术相比,其思想带给人们的颠覆性,对于打破传统中心化思想的束缚,解决数字阅读面临的一些问题更有意义。
(取材于李倩的相关文章)
26.下列对“科学数据库Scopus”相关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够准确提供全球年度热搜关键词
B.常数和公式为2018年5大科学高频词
C.“癌症”连续两年占据检索排名榜首
D.“区块链”首次进入词汇检索排名榜单
27.下列对“科学家关注区块链技术”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块链”的热度呈爆发式增长
B.希望能够将区块链应用到工作中
C.单纯地想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D.弗拉纳甘认为区块链会趋向平静
28.下列对“区块链”的解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技术下诞生的运用载体
B.是比特币电子货币的组成部分
C.服务业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升级
D.可以完全防范金融领域的风险
29.下列对“区块链在电子阅读中的应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给予积分奖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一个目标是重新定义网络文学生态
C.时间戳能够证明版权归属且不得篡改
D.有助于降低阅读成本且使制度更透明
30.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目前“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和遇到的问题。
三、语言表达
6.①要关注外观 ②要体现内涵
7.B
8.B
9.A
10.①充电器的素材来源于故宫知名文化遗产“正大光明”匾额,该匾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影响力。
②充电器的形状与匾额相似,外观采用了匾额上的文字和印章,鲜明、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③“光明”二字有语义双关之妙,既能体现充电器的功能,又与“正大”一起,寄寓了中华民族对坦荡正直人格的追求。
④充分考虑了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使人们在“日用”充电器的过程中“不觉”受到精神熏陶,做人行事应“正大光明”。
11.C
12.C
13.C
14.A
15.①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和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都可能对人脸识别结果产生干扰。②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难,目前还很难实现快速检索,并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③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会使相关的违法犯那活动激增。④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⑤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的规制。
16.C
17.D
18.A
19.D
20.①体现在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对重大科学命题的思索;②体现在人类对自身命运关系的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照;③体现在中华民族不断探求科学真理、追求科技创新的文化传承。
21.D
22.D
23.B
24.D
25.①有效遏制餐饮浪费。
②守住耕地。
③调整种植结构,保障农产品种类结构合理。
④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保障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⑤坚持粮食自给为主,适度进口。
26.C
27.D
28.D
29.B
30.原因(任答三点):(1)科研人员对“区块链”有较多的思考与研究(或“科研人员希望了解区块链,并希望能将区块链应用到工作中”)(材料一)(2)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区块链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激发人们想象力与创造力,区块链应运而生”)(材料二)(3)社会中大部分领域都涉及“区块链技术”,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材料二)(4)区块链技术给网络时代服务业带来了许多便利、具有许多优点(在材料二第三段“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记录交易或任何数字交互的方式,具有安全、透明、抗中断、可审核和高效的特点”及第四段“区块链是网络时代服务业的一个升级,有着明显的互联网特征:如去中心化的特征,实现了区块之间的链接,明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信用诚信体系的完善,点对点服务更加有效直接,可以获得服务者认同”的基础上概括)(5)“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实现全民阅读(或“打破传统中心化的思想,为数字阅读带来改变”)(材料三)
问题(任答三点):(1)对于“区块链”的含义可能存在模糊和未知(材料一)(2)人们对于区块链未来走向的认识不是很统一,甚至存在着误区(材料二)(3)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可能会有盲目性,缺乏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材料二)(4)区块链作为新的技术受到了质疑和争议(材料三)